第74章
这个冬天他们都流过太多的眼泪了——还要相互搀扶着擦拭着眼泪,安慰着彼此不要悲伤。
杜若手里攥着湿漉漉的手绢,莫名其妙想到了曾经排过的连本《薛平贵故事》。
那《武家坡》里是怎么唱的来着?薛平贵冷静地哈哈大笑,伸手拍一拍黯然落泪的王宝钏,他说,大嫂不要啼哭……
这苦嘛,还在后头呢!
“你这丫头,不是说来泰兴胡同有话要讲吗?”李玉适时出声,止住了洪珠这三个徒弟的悲伤,“怎么来了就哭,哭些什么?”
“爹,我在家就和你说过了。”李叶儿鼻尖哭得红通通一片,“我不要和你们一起守在城里,我要跟着庆昌班走。”
“你一个女孩,还想往哪里走?”李玉的表情似乎是有几分愠色,“我也和你说过了,不行!”
“李玉师父,我们……”柳方洲见他们言语不对,急忙向前招呼,“有什么事,咱们进屋去说?”
“不必坐下。”李玉一口回绝,“叶子和我这就走。听张端说过你们要出城南下的事了,我一家老小都在京城——”
“我要走,我要走!”李叶儿颇是急切地打断了父亲的话,“柳师兄……柳班主,你别听我爹的!”
李玉一家似乎也知道了庆昌班这几日的变动。
他不愿继续跟随庆昌班,柳方洲完全能理解。就像是李玉自己所说的,他一家老小都在城中,绝对不会舍弃掉半生家业,跟随柳方洲这个黄口小儿在战乱中继续唱戏的事业。
“现在这副光景,你出去也是一样,到处都是外国人的枪炮。”李玉说,“有一点爱国的志气的,就是你项大师兄的下场!”
“我怕这个?我难道怕这个?”李叶儿压根不服气,“项师兄不怕,洪珠师父不怕,我也不怕!”
“这庆昌班到底是哪个人给你下了迷魂药?”李玉无奈地问,“莫非你看中了哪个师兄师弟,一定要心甘情愿跟着他走?”
“爹你总是想这些没来由的事!”李叶儿跺着脚发脾气,“我都和你讲过多少遍了——我不嫁人!”
“不嫁人,那你要做什么?”李玉抱起胳膊,问自己的女儿,“天底下哪有女子不成婚的?像什么话!”
“我师父是全京城最好的师父,我也要当全京城最好的花旦!”
李叶儿说话时哽了一哽,仍然坦荡地看向她的父亲:“我不嫁人,我要继续跟着戏班唱戏呀!”
父女两个都是平和的性子,极少在人前这样急头白脸地争执。
两双相似的眼睛认真地对望,因为其中的执拗与难过而更加相似。
“我看你是听了洪珠的事,真动了歪心思。”李玉又说。
“你不准这么说我师父。”倒是道琴先不乐意了。
李玉这时对别人没有对自己孩子的脾气,撇过脸翻了个白眼。
“我不管爹怎么想,我和爹都说过了。”李叶儿站在杜若身边,求救似的碰了碰他的胳膊。
“李玉师父,您不必太担忧。”杜若于是说,“叶子不是什么不懂人事的小孩,我们庆大班这一群人也早就亲人一般看待,有什么难处一定全力相帮。”
“说得轻巧。”李玉仍然神色淡漠,冷哼了一声。
“爹,您让我这一回吧。”李叶儿的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,“我不要随随便便结了婚嫁了人,我就爱唱戏。您要是让我再也不登台,老死在后宅大院里,我死也埋怨着爹!”
她这句话脆生生掷在地上,狠得有些不留情面,让在场的人都有些语塞而尴尬。
“你这丫头……”李玉只是说。
李玉平日里疼爱女儿,真到了她与自己起了争执的时候,竟然也说不出一句狠话。
“咱们全家干这歌艺的行当,少说也得有三代往上。”他伸手想拉自己女儿的小臂,见她摇头向后躲,只能叹了声气,“都只拿它混口饭吃。养出你这个女娃娃,倒真立了志向!就算你真唱出了什么名堂,难道就不再遭人白眼,不再被叫作卖笑的戏子了?”
“我又不把自己看得轻,我不管别人怎么讲。”李叶儿抽噎了一下,回答。
门前不是适合说话的地方,加上庆昌班的残部还在进进出出搬送东西,来往都要多看一眼这沉默地僵持着的父女。
“……一定要去?”李玉问。
李叶儿抬起手,用手背擦了擦眼睛,点点头。
“那就去吧。”
李玉说。
杜若惊讶地看向李玉,想看出他脸上究竟是什么神情。
“时候也不早了。收拾收拾班里的东西,去吧。”李玉说。
李玉将李叶儿视作掌上明珠心头肉,然而更懂得要放她自由遂愿。就算如今的时节,让他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。
毕竟,他的女儿铁了心要走,含了一包委屈又生气的眼泪,站在了他面前。
大凡天下的父亲,都是怕女儿的眼泪的。
“那,我娘那边……”
“我去和她讲。”李玉又是重重叹气,“你也别回家去拿你的铺盖了,你要是回去,她也不能再让你出来了。”
李叶儿这时没了气势,声如蚊蝇地回了声好。
“那支断了的笛子,我之前修好放在东厢房抽屉里。”李玉说,“你去找找,拿了它,就当是爹和你一块走。”
李叶儿向前走了两步,踮起脚抱住自己的父亲。
千真万确,李玉的眼里也闪着泪。李叶儿抱着他,看不见他的脸,站在他们背后的杜若能看得清楚。
李玉紧紧抿着嘴,拍了拍女儿的胳膊,让她松开了怀抱。
“你也长大了。”他说,“叶儿,你是咱家最有天分、唱得最好的人。你有这样的志向,往后有什么苦什么累,都要捱过去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叶儿声音低低地回答。
“……当然了,要是唱不下去了,就回家。”李玉又苦笑了一声,“你爹还是能养得起你的。在外面别和戏班跟丢了,记得往家里写信,小心他们打仗,刀枪可没有眼睛……”
“爹你们在家也万事小心。”李叶儿眨了眨眼睛又像是要落泪的样子,“我送你到胡同口。”
“别送我。”李玉背过身去,几个年轻人都看不清他的神色了,“叶子,别出来送我。”
“爹……”李叶儿咬住自己的指节。
“你要是再让我看一眼,恐怕我又要不舍得了!”
李玉说。
他离开庆昌班的时候,也没有回头。
张端唱着“此一去不见回头”离开了庆昌班,洪珠走得决绝亦是头也不回,王玉青消失在冬夜的漫天大风里的时候,也没有回顾。李玉还有几滴泪,为的也是他的女儿。
费尽心血将庆昌班扶持起来的人,为什么临别之时,连一个回望的眼神都没有留下?
柳方洲觉得自己想不明白。也许因为他们都是见过太多风雨的人,老练到连自己的情感都能割舍。
又或者,命运早就在曾经的庆昌班到达南都的时候,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暗示了。那时杜若与李叶儿在寺庙里虔诚祝拜,庙上楹联不正是——
“问菩萨为何倒坐,叹众生不肯回头”。
杜若原本还小心翼翼地陪着李叶儿,担心她仍然伤心难过,可是李叶儿比他想得冷静得多。
她很快收住了悲容,帮着道琴一起打点要装车的行头道具,仔细地分出大小盔箱。
“咱们总还有回来的时候。”杜若这样对李叶儿说,“不必太担心李玉师父他们。”
“我当然知道,杜师兄你放宽心罢。”李叶儿反过来还安慰他,“是我自己要来,我早就想好了。”
杜若对她笑了一笑,终于安心一些。
他的女师父与师妹,都比他厉害得多。她们都有热烈勇敢的心,认定了就不会后悔,什么都舍得,也什么都敢爱。
这也许是这个时代,较从前更好的地方。在黄土中沉默了千年百年的女儿们,终于被看见了她们无尽的力量与爱恨——虽然如今的她们,还是只能用“出走”来被看见。
“说起来,柳师兄,你如今是班主。”李叶儿收拾着手里的褡裢,“咱们这个戏班的名字——”
庆盛世,昌文艺。“庆昌”的原意,在现在的确也不太适合了。
“哪里是什么班主,就当我是暂领罢了。”柳方洲想了想,“还是不改了。”
柳方洲现在还没有多少自信,能做得比王玉青更好。他唯一想的就是将这个戏班维续下去,不要让杜若失落难过。
“再说,就算现在没有盛世,也还有四万万同胞在念着盼着盛世。”柳方洲又说,“总还会有那么一天。”
当夜,新的庆昌班就打点起了行装,满车载着戏服与戏谱,辞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京城。
那时所有人都料想不到,再次回到京城的时候,京城又会是地覆天翻的另一光景了。
【作者有话说】
杜若手里攥着湿漉漉的手绢,莫名其妙想到了曾经排过的连本《薛平贵故事》。
那《武家坡》里是怎么唱的来着?薛平贵冷静地哈哈大笑,伸手拍一拍黯然落泪的王宝钏,他说,大嫂不要啼哭……
这苦嘛,还在后头呢!
“你这丫头,不是说来泰兴胡同有话要讲吗?”李玉适时出声,止住了洪珠这三个徒弟的悲伤,“怎么来了就哭,哭些什么?”
“爹,我在家就和你说过了。”李叶儿鼻尖哭得红通通一片,“我不要和你们一起守在城里,我要跟着庆昌班走。”
“你一个女孩,还想往哪里走?”李玉的表情似乎是有几分愠色,“我也和你说过了,不行!”
“李玉师父,我们……”柳方洲见他们言语不对,急忙向前招呼,“有什么事,咱们进屋去说?”
“不必坐下。”李玉一口回绝,“叶子和我这就走。听张端说过你们要出城南下的事了,我一家老小都在京城——”
“我要走,我要走!”李叶儿颇是急切地打断了父亲的话,“柳师兄……柳班主,你别听我爹的!”
李玉一家似乎也知道了庆昌班这几日的变动。
他不愿继续跟随庆昌班,柳方洲完全能理解。就像是李玉自己所说的,他一家老小都在城中,绝对不会舍弃掉半生家业,跟随柳方洲这个黄口小儿在战乱中继续唱戏的事业。
“现在这副光景,你出去也是一样,到处都是外国人的枪炮。”李玉说,“有一点爱国的志气的,就是你项大师兄的下场!”
“我怕这个?我难道怕这个?”李叶儿压根不服气,“项师兄不怕,洪珠师父不怕,我也不怕!”
“这庆昌班到底是哪个人给你下了迷魂药?”李玉无奈地问,“莫非你看中了哪个师兄师弟,一定要心甘情愿跟着他走?”
“爹你总是想这些没来由的事!”李叶儿跺着脚发脾气,“我都和你讲过多少遍了——我不嫁人!”
“不嫁人,那你要做什么?”李玉抱起胳膊,问自己的女儿,“天底下哪有女子不成婚的?像什么话!”
“我师父是全京城最好的师父,我也要当全京城最好的花旦!”
李叶儿说话时哽了一哽,仍然坦荡地看向她的父亲:“我不嫁人,我要继续跟着戏班唱戏呀!”
父女两个都是平和的性子,极少在人前这样急头白脸地争执。
两双相似的眼睛认真地对望,因为其中的执拗与难过而更加相似。
“我看你是听了洪珠的事,真动了歪心思。”李玉又说。
“你不准这么说我师父。”倒是道琴先不乐意了。
李玉这时对别人没有对自己孩子的脾气,撇过脸翻了个白眼。
“我不管爹怎么想,我和爹都说过了。”李叶儿站在杜若身边,求救似的碰了碰他的胳膊。
“李玉师父,您不必太担忧。”杜若于是说,“叶子不是什么不懂人事的小孩,我们庆大班这一群人也早就亲人一般看待,有什么难处一定全力相帮。”
“说得轻巧。”李玉仍然神色淡漠,冷哼了一声。
“爹,您让我这一回吧。”李叶儿的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,“我不要随随便便结了婚嫁了人,我就爱唱戏。您要是让我再也不登台,老死在后宅大院里,我死也埋怨着爹!”
她这句话脆生生掷在地上,狠得有些不留情面,让在场的人都有些语塞而尴尬。
“你这丫头……”李玉只是说。
李玉平日里疼爱女儿,真到了她与自己起了争执的时候,竟然也说不出一句狠话。
“咱们全家干这歌艺的行当,少说也得有三代往上。”他伸手想拉自己女儿的小臂,见她摇头向后躲,只能叹了声气,“都只拿它混口饭吃。养出你这个女娃娃,倒真立了志向!就算你真唱出了什么名堂,难道就不再遭人白眼,不再被叫作卖笑的戏子了?”
“我又不把自己看得轻,我不管别人怎么讲。”李叶儿抽噎了一下,回答。
门前不是适合说话的地方,加上庆昌班的残部还在进进出出搬送东西,来往都要多看一眼这沉默地僵持着的父女。
“……一定要去?”李玉问。
李叶儿抬起手,用手背擦了擦眼睛,点点头。
“那就去吧。”
李玉说。
杜若惊讶地看向李玉,想看出他脸上究竟是什么神情。
“时候也不早了。收拾收拾班里的东西,去吧。”李玉说。
李玉将李叶儿视作掌上明珠心头肉,然而更懂得要放她自由遂愿。就算如今的时节,让他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。
毕竟,他的女儿铁了心要走,含了一包委屈又生气的眼泪,站在了他面前。
大凡天下的父亲,都是怕女儿的眼泪的。
“那,我娘那边……”
“我去和她讲。”李玉又是重重叹气,“你也别回家去拿你的铺盖了,你要是回去,她也不能再让你出来了。”
李叶儿这时没了气势,声如蚊蝇地回了声好。
“那支断了的笛子,我之前修好放在东厢房抽屉里。”李玉说,“你去找找,拿了它,就当是爹和你一块走。”
李叶儿向前走了两步,踮起脚抱住自己的父亲。
千真万确,李玉的眼里也闪着泪。李叶儿抱着他,看不见他的脸,站在他们背后的杜若能看得清楚。
李玉紧紧抿着嘴,拍了拍女儿的胳膊,让她松开了怀抱。
“你也长大了。”他说,“叶儿,你是咱家最有天分、唱得最好的人。你有这样的志向,往后有什么苦什么累,都要捱过去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叶儿声音低低地回答。
“……当然了,要是唱不下去了,就回家。”李玉又苦笑了一声,“你爹还是能养得起你的。在外面别和戏班跟丢了,记得往家里写信,小心他们打仗,刀枪可没有眼睛……”
“爹你们在家也万事小心。”李叶儿眨了眨眼睛又像是要落泪的样子,“我送你到胡同口。”
“别送我。”李玉背过身去,几个年轻人都看不清他的神色了,“叶子,别出来送我。”
“爹……”李叶儿咬住自己的指节。
“你要是再让我看一眼,恐怕我又要不舍得了!”
李玉说。
他离开庆昌班的时候,也没有回头。
张端唱着“此一去不见回头”离开了庆昌班,洪珠走得决绝亦是头也不回,王玉青消失在冬夜的漫天大风里的时候,也没有回顾。李玉还有几滴泪,为的也是他的女儿。
费尽心血将庆昌班扶持起来的人,为什么临别之时,连一个回望的眼神都没有留下?
柳方洲觉得自己想不明白。也许因为他们都是见过太多风雨的人,老练到连自己的情感都能割舍。
又或者,命运早就在曾经的庆昌班到达南都的时候,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暗示了。那时杜若与李叶儿在寺庙里虔诚祝拜,庙上楹联不正是——
“问菩萨为何倒坐,叹众生不肯回头”。
杜若原本还小心翼翼地陪着李叶儿,担心她仍然伤心难过,可是李叶儿比他想得冷静得多。
她很快收住了悲容,帮着道琴一起打点要装车的行头道具,仔细地分出大小盔箱。
“咱们总还有回来的时候。”杜若这样对李叶儿说,“不必太担心李玉师父他们。”
“我当然知道,杜师兄你放宽心罢。”李叶儿反过来还安慰他,“是我自己要来,我早就想好了。”
杜若对她笑了一笑,终于安心一些。
他的女师父与师妹,都比他厉害得多。她们都有热烈勇敢的心,认定了就不会后悔,什么都舍得,也什么都敢爱。
这也许是这个时代,较从前更好的地方。在黄土中沉默了千年百年的女儿们,终于被看见了她们无尽的力量与爱恨——虽然如今的她们,还是只能用“出走”来被看见。
“说起来,柳师兄,你如今是班主。”李叶儿收拾着手里的褡裢,“咱们这个戏班的名字——”
庆盛世,昌文艺。“庆昌”的原意,在现在的确也不太适合了。
“哪里是什么班主,就当我是暂领罢了。”柳方洲想了想,“还是不改了。”
柳方洲现在还没有多少自信,能做得比王玉青更好。他唯一想的就是将这个戏班维续下去,不要让杜若失落难过。
“再说,就算现在没有盛世,也还有四万万同胞在念着盼着盛世。”柳方洲又说,“总还会有那么一天。”
当夜,新的庆昌班就打点起了行装,满车载着戏服与戏谱,辞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京城。
那时所有人都料想不到,再次回到京城的时候,京城又会是地覆天翻的另一光景了。
【作者有话说】